曹忠义
据报道,我省积极改善全省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截至去年底,“全面改薄”项目已覆盖义务教育学校2440所,三年累计投入资金56.2亿元。国家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以下简称“全面改薄”)专项督导网络测评满意度,我省达77.15%,居全国第13位。
去年,我省依然面临经济持续下行压力,但在教育投入上却“出手阔绰”。如,历史性地提出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标准不低于1600元;全省中小学班主任津贴标准由原来的每人每月14元统一调整为260元;出台我省寄宿制学校建档立卡低保家庭学生就餐补贴、普通高中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除学杂费……此次面对国家“全面改薄”专项督导网络测评满意度的考卷,我省排在全国第13位,交出“中等偏上”的成绩单。“全面改薄”,既是省委省政府“越是困难越要保民生”大逻辑的必然,也是践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理念,促进教育公平,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分好教育“蛋糕”的务实举措。
由于财政投入上的原因,城乡教育相差悬殊,特别是在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教学装备、配套设施等方面,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存在着巨大差距。这样的差别也在客观上加大了城乡教育发
展水平的差距。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又提到了四川凉山州“悬崖村”的孩子们常年在悬崖上爬藤条上学,他表示“心情很沉重,也很揪心。”爬藤条上学,虽然是极端的个例,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城乡教育的差距。我省虽没有“爬藤条上学”的孩子,但农业人口比重大,改善农村办学条件仍是工作重点难点。教育公平是最大的公平,相对于完善教育公平政策体系这样的系统工程,推进“全面改薄”,把改善办学条件、实现学校标准化等作为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就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先手棋”。
瑞典著名教育学家胡森曾提出过著名的“教育平等三段论”。他说,教育平等具有三种含义,首先指起点,即每个人都有不受任何限制地开始其学习生涯的机会;其次是指中介性的阶段,即教育过程中受到平等的对待;最后是目标,促使学生取得学业成就的机会平等。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这些年,我省在教育资源分配尤其是硬件建设上,用真金白银的大投入缩小城乡差距。我们欣喜地看到,农村校舍改造提档升级,农村优质师资力量不断补充……教育资源不断向薄弱的乡村倾斜、下移,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三段论”的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也正在这种统筹推进中不断实践、不断完善。
“全面改薄”,不仅是要在“查缺补漏”中,通过硬件等“面儿”上的改善让“穷校”摘帽,更要在教育资源、教育体制机制等内在优化升级中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夯实民族教育根本,让黑土地上的每一个城乡都有朗朗书声,每一个孩子都有灿烂前程。(据黑龙江日报)
|